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成功举办 山东省文化馆组织参赛传统工艺项目成绩丰硕
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9月13日至17日在济南成功举办。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人大副主任于晓明,副省长任爱荣,省政协副主席郭爱玲,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省文化厅厅长王磊,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非遗博览会以“活态传承、活力再现”为主题,包括展览、展演、比赛、体验和论坛五大板块活动,采用“一馆多点”的办会模式,在济南市设立了1个主展馆,在济南和潍坊设立了9个分会场。主会场举行了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展演、传统工艺比赛决赛、非遗互动体验活动和学术论坛活动。分会场举办了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传统美食展、非遗影像展等多项活动。多样态、多角度地呈现了非遗与“人”和“生活”的关系。
传统工艺比赛作为品牌活动,共吸引200余名选手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现场创作、展示参赛展品共计884件(套)。根据省文化厅要求,我馆(省非遗中心)主要参与传统工艺比赛活动和负责山东传统工艺比赛的选拔和组织决赛工作。根据《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章程》,8月4日参与组织召开了初赛评审会,评出233名(泥面塑42名,草柳藤编36名、金属煅制40名、陶瓷成型39名、刺绣42名、剪纸34名)选手进入决赛,我省共2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28名选手进入决赛。
9月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并举办总结会,公布传统工艺比赛决赛结果。我馆组织参赛项目成绩丰硕,其中草柳藤编织类:第二名刘均堂,第三名张奎善、王聚军。泥面塑类:第二名王美。
“非遗社区行”活动遍布济南城乡社区,深入大街小巷,共邀请全国各地54个非遗项目共323人,与济南本地参演队伍1836人,在300余个社区进行展示展演;“非遗校园行”在25所学校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并举办系列展示展演活动;“非遗影像展”遴选71部非遗影像作品在各区县相关场馆循环展映。
本届非遗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是创新传播手段。为扩大展会社会影响力,博览会除邀请中央及省、市等媒体参与宣传报道外,还首次引入网络直播平台。根据相关统计,仅9月13日、14日两天,网络直播受众就近6000万人次。截至9月17日8时,相关境内媒体报道1077篇,客户端报道724篇,微信文章685篇,微博204条,论坛和博客文章49篇。5天时间里,非遗博览会共吸引82万人次参观、参与,规模和盛况创近年来山东举办文化类博览会之最。
本届非遗博览会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特别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重大举措实施以来的最新成果,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