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说节气——清明 关于清明的小知识
时间:2022-04-01
浏览:1141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梨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贰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树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人们渐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屈原投江为后世留下了“端午节”,晋文公一时冲动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个“清明节”这正是: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节习俗
清明扫墓,即“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扫墓祭祖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且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节美食
青团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软糯的皮儿,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清明螺即田螺,因为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家家户户煮“乌稔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