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代笔,以线为墨”——“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走进十亩园小学
10月14日,济南市历下区文化研学协会携鲁绣青年传承人朱益萱走进十亩园小学,参与了由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活动,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鲁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青年传承人朱益萱师从鲁绣传承人戎玉蕊先生,此次鲁绣公开课是青年一代传承人与孩子们沟通和交流机会。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是目前文字记载最早的绣种,其种类之多,工艺之精湛,地域特色之浓厚等等无一不体现着齐鲁大地文化底蕴的深厚。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鲁绣选用生丝底料,蚕丝线进行绣制,其工艺流程复杂,细腻,工时久,多以一丝到二丝进行绣制,是非常珍贵且难能可贵的手工艺术。鲁绣在济南有着深厚的基础,至今一直延续传统工序:选稿,上绷,落稿,染线,配色,刺绣,装裱。
为孩子们简介鲁绣的历史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亲身感受鲁绣技艺,在一针一线中和非遗“对话”,在朱益萱老师的指导示范下,孩子们纷纷动手体验了鲁绣制作技艺的流程,体会并感受‘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过程,通过此次非遗公开课,让孩子们与鲁绣结识,非遗的传承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技艺的不断创新,人才的不断发掘和培养才能使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