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馆开展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2016年1月31日,为配合宣传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庆祝首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东省文化馆组织来自济南市各社区、学校以及山东电视台小记者团的观众200余人开展“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山东省文化馆二楼“山东省传统工艺精品展演展示”展厅已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庆祝首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东省传统工艺精品展演展示活动,以宣传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庆祝首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为主要内容,反映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新成绩,全面展示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次展览邀请与春节年俗文化密切相关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采取图文并茂、精品实物展示、传承人和传统技艺大师现场与观众互动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共展出精品实物1000余件。
为了让参与者从不同层面了解非遗,此次志愿服务活动采取了“深入浅出导览讲解”、“试卷有奖答题”、“有奖抢答”和“拜师学艺”等多个互动环节。“试卷有奖做题”这个环节题目内容丰富,即有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也涉及到非遗项目的制作工序,原材料使用等,旨在让参与者们带着问题去体验学习,更深感触。试卷围绕非遗的相关知识设计答题,题目丰富有趣,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读题抢答过程中,既学习了非遗知识,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
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孩子们就把他们的“认真劲”发挥到了极致,有的三两一团聚在一起讨论题目,有的跑到展示区请教传承人,还有的踮起脚尖聚精会神的读展示区的展板,试图从中找出答案,年纪小些的孩子直接央求起了展厅的大姐姐为他们读题。在听展厅导览讲解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不忘提问和题目相关的内容。
“拜师学艺”这个互动环节,让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和参与者们来了个“亲密接触”,这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了解非遗的热情,孩子们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享受传统技艺带来的乐趣。
在剪纸展示区,曹兆爱老师首先教给孩子们拿剪刀的姿势和要领,然后将事先设计好的剪纸材料发给大家,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开合剪刀,剪纸的动作专注又轻柔,好像手里是个肉肉的小宝宝一样,真是小心又细心,一张张可爱的猴年剪纸完成,孩子们对“年”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面塑”也承载了很多成年人儿时过年的美好记忆,今天面塑传承人孙老师带来了她亲手制作的“吉庆有余”“大圣虫”“荷花鲤鱼”等贺年作品,引来参与者们的围观,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可爱的面塑作品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捏制的寿桃有模有样,绿色的叶子衬托着粉嫩的桃子,可爱极了。一个孩子把刚刚做好的桃子捧在手里,托起来凝视,看他的认真劲,就知道有多痴迷和陶醉。
聂家庄泥塑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展示区的聂臣希老师正在认真的讲解泥塑的历史起源,孩子们手里捧着“叫虎”,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孩子们给“叫虎”涂色的互动环节,更是令人捧腹,有的把“叫虎”涂成了“黑脸张飞”,有的“叫虎”秒变“红脸关公”,孩子们在体验过程中享受着传统带来的欢乐。
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展示区前也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在杨红卫老师的帮助下,扎制骨架用的竹片在孩子们的手中也变得听话起来,画笔飞舞,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亲手体验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大家又热火朝天的进入了“有奖抢答”环节。这个环节的奖品都是布玩具,年画,剪纸等年俗小礼品,对孩子们的“诱惑指数”是百分百。“曲阜楷木雕刻的“楷”怎么读?“jie!”,“潍坊风筝的骨架是用什么扎制的?”“竹子!” 对于这些问题,孩子们都是“秒答”!一个孩子连抢三题,领取奖品时他满意的说:“阿姨,我不虚此行啊,脑袋满满,口袋满满!”。
这次非遗体验活动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赞赏,年纪大些的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精彩的活动,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共鸣:找寻到了儿时的记忆,嗅到了浓浓的年味!山东拥有如此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山东人很有福气。山东电视台的小记者们纷纷表示现场的体验学习让他们受益匪浅,从来也没有过现场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的经历,传承人那种敬业精神让他们很感动,通过活动他们感受到了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表示一定要把这次的精彩感受通过电视传递给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们,希望以后还会有这么棒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