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省各地共有淄博刻瓷、泥塑兔子王、查拳、威海剪纸、胶东花饽饽习俗等项目的传承人开展“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活动29场次。
在济南,“泥塑兔子王”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老师走进历下区燕山小学开展公开课活动。周老师以“历史+劳动+艺术”贯穿活动全程,让泥塑兔子王在童心中“生根发芽”。从明代玉兔捣药传说到济南地区“中秋祭月”民俗,从驱病纳福的吉祥寓意到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周老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泥塑兔子王背后承载的千年文脉。实践环节,同学们化身“小非遗匠人”体验兔子王制作技艺。揉泥塑形、雕刻五官、上色装饰,每个步骤都蕴含着同学们的劳动思考。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兔子王的搓、捏、刻等基础技法,更体验到了非遗手作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在淄博,“临淄查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振河老师走进玄龄小学,带领40余名同学领略查拳魅力。曹老师不仅生动讲述了查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更亲自示范了查拳的基本拳法。从稳扎马步的站桩,到一招一式的拳路练习,孩子们学得格外投入。虽然动作尚带稚嫩,但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一次次认真的出拳,无不洋溢着高涨的热情。曹老师对孩子们的认真劲儿赞不绝口,现场气氛热烈。
在滨州,阳信鼓子秧歌传承人王贵普老师以“鼓子秧歌起源与古代军事渊源”为切入点展开授课,学生们不仅了解秧歌的历史脉络和架构特色,更领悟到“伞、鼓、棒、花、丑”五个角色的舞蹈文化魅力。随后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手持鼓槌、挥动花伞,亲身体验“稳、沉、抻、韧”的舞蹈风格,他们从“看客”变身“舞者”,沉浸式感受家乡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在泰安,泰山葫芦雕刻传承人杨秀文老师展示“看家本领”麦穗刀法。刻刀转折起落间,葫芦表面浮现疏密有致的麦穗纹路,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雕刻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文化的诠释。”他边演示边讲解,刀法间渗透着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体验环节, 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个葫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泰山石敢当”、“金榜题名”等印章图案拓印其上。当一个个承载着泰山文化符号的葫芦在手中成型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在威海,威海剪纸传承人侯晓杰老师首先为学生们讲解剪纸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亲自示范剪纸的步骤,从如何折叠纸张、绘制图案,到使用剪刀的手法和力度,每一个步骤都讲解的细致入微。孩子们紧跟老师的示范步骤,认真学习。在绘制图案环节,他们不再亦步亦趋,而是在基础图案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充满童趣的作品。
下一步,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根据全年工作计划,稳步推进“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活动,持续推进非遗宣传普及推广。
撰稿:霍美君 薛阳
图片:各市文化馆提供
编辑:李想
审核:王学义
签发: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