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馆动态

齐鲁青未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山东专场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发布:2025-07-19 15:08  浏览:127

7月17日至18日,由国家图书馆与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齐鲁青未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山东专场”在国家图书馆总馆举办

本次活动通过“展示、展演、展播、访谈、互动”等多种形式,对山东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全方位立体呈现齐鲁大地非遗传承保护的鲜活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在“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现场开展山东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二是举办包含影像展播、非遗展演、专家访谈及观众互动在内的专题交流活动。

7月17日下午至7月18日,剪影、曲阜楷木雕刻技艺、潍坊风筝制作技艺、济南皮影戏、沂蒙煎饼花、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曹县江米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等8个项目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藏诸名山 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集中亮相。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巡视办主任毛庆斌,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单钢新等参加文旅部机关主题党日活动的领导同现场观众一同观看展示活动并同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

 

 

国家图书馆总馆第八展厅内气氛热烈。参加展示的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剪影的展位前,周克胜老师一边仔细端详观众的容貌,一边手持剪刀快速剪制,短短几十秒的功夫,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人物剪影就在他的手中完成;济南皮影戏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看演出的观众。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娟在“指挥”自己手中的影人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出的同时,不忘向现场观众讲解济南皮影戏的历史和传承情况;在沂蒙煎饼花的展位前,观众们一边品尝山东煎饼,一边好奇地观看传承人是如何把一块煎饼变成一朵朵美丽的煎饼花的整个过程;在曲阜楷木雕刻技艺、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德州黑陶制作技艺、曹县江米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的展位前,传承人一边手持工具现场展示各项技艺中的绝活,一边同观众进行互动,回答观众提出的和项目相关的各种问题。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展演展示的项目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7月18日下午山东专场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总馆综合楼五楼展播厅举行。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新天致辞中对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长期以来对山东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山东省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整体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山东省已有9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8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6人。自2015年以来,山东省已完成78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提交文化和旅游部验收的50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全部合格且有7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获得“优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百科向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捐赠作品“龙头风筝骨架”。

简短的开场仪式后进行了精彩的非遗展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五音戏《王小赶脚》和山东民歌对花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展演结束后,活动进入成果展播与深度交流阶段。《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张效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两部记录成果综述片相继播放,生动再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随后两部影片的项目执行人、传承人及徒弟、学术专员、纪录片验收专家将共同登台,分享了记录工作背后的故事,并就观众关心的非遗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场还邀请观众参与潍坊风筝和曹县江米人的制作体验,让大家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乐趣。

 

此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举办的2025年“非遗讲座月”活动的第五讲,不仅是对山东省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深入探讨。活动通过展演展示、影像展播和互动交流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山东非遗,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贡献山东力量。

 

撰稿:王学义、李悦悦

图片:国家图书馆提供

编辑:李想

审核:王芹

签发:赵新天